管理文件
校内文件
当前位置: 首页教务 > 管理文件 > 校内文件

【教学建设】武汉学院关于编制202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

作者:毛华荣 摄影: 审核:马光菊、韦玮 责任编辑:王熳来源:教研科 发表时间:2024年10月16日 09:58点击:

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不断深化新发展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更高水平自主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,学校决定编制202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,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。

一、指导思想
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围绕建设最受尊敬的民办大学办学愿景,坚持“明德创新,解行并进”校训精神和“全人发展、成果导向”教育理念,立足“应用型、重特色、国际化”办学定位,践行“启知敏行,卓见未来”的价值观,坚持德育为先、能力为重、因材施教,强化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协同,深化“一主体两融合八共同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理论基础扎实、专业实践能力强、数智素养高、创新创业动力足,具有家国情怀、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

二、编制原则

(一)立德树人,五育融通

深刻理解和把握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”的内涵,强化“五育融通”的理念与实践:以德育人,加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,培养学生品德润身、公德善心、大德铸魂;以智育人,强化学生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学习,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素养,增长学生见识、丰富学生学识,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;以体育人,做好新时代大学体育工作,帮助学生增强体质、锤炼意志;以美育人,开好美育通识课程,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;以劳育人,加强劳动教育实践,弘扬劳动精神。“五育”须融为一体,有机贯通,实现由“五育并举”到“五育融通”的演进。

(二)学生中心,通专融合

面向新质生产力创新人才需求,结合学校实际,在充分调研社会需求基础上,以学生发展为中心,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,工科类专业还需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相关文件要求对标优化;强化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协同,强化学生个性化培养,推动通识课程的改革和重构,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通,构建“通、专、融”课程体系,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提升学生直接就业和继续深造竞争力。

(三)服务导向,产教融合

以服务、支持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,主动对接产业需要,构建产教融合育人平台,鼓励通过校企共建、对外协作的模式,搭建课程体系,联合编制人才培养方案;落实“八共同”育人机制,推进教育链、创新链、产业链深度融合,突出专业特色,完善“进阶式”实践教学体系,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,增强创新创业意识、思维和能力。

(四)数智赋能,交叉融合

以学校教育教学数智化转型升级为契机,探索“数智+”助力传统专业改造。柔性设置交叉融合课程群或专业选修课程模块,积极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建设,促进跨学科专业群发展。围绕学校定位与学科优势,调整布局专业发展新方向,探索以“跨界协作、跨校协作、跨国协作”等方式,拓宽交叉融合路径。

(五)面向未来,科教融汇

加强科技创新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交汇,以科技创新支持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。各专业需通过科教融汇促进课程建设交叉协同、共生共长,积极进行新课程设计与开发,提高学科前沿课程、学科交叉课程等高阶课程的供给。

(六)面向国际,开放融合

加强跨文化认知学习、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,构建具有国际化特征的课程体系,拓宽国际文化理解和视野,培养学生具备对国际社会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理解能力、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。

三、编制范围

编制范围为全校本科专业(特色班单列)。

四、编制重点

(一)建立两融合型课程体系

紧扣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》和上级文件要求,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、学科基础课等;全面深化“一主体两融合八共同”人才培养模式,对接产业规划课程体系,设置与产业需求匹配的专业特色核心课程,校企合作开发产教融合型课程;围绕专业核心课梳理前修和后续课程,科学设计专业必修课、专业选修课。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的专业,需加强职普融通,确保专本联合培养顺利衔接。课程体系总体由通识教育课、学科基础课、专业课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、全人发展素质教育五大类别组成。

(二)控制总学分学时

各专业总学分原则上不超过155学分,其中必修课学分占比75%左右,选修课学分占比25%左右。课内教学总学时原则上不超过2300学时(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和全人发展素质教育课程除外)。

(三)加大选修课开发和设置

鼓励有基础、有条件的学院(部)跨学院、跨学科联合开发应用型通识教育选修课,充实各通识选修模块课程资源。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为12学分。

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导向,突出产教融合、交叉融合,加大专业选修课程开设力度。专业选修课学分原则上不少于27学分,供比不小于2:1

合理规划和设计专业选修课模块,鼓励柔性设置跨学科专业课程、产教融合应用课程等专业选修课模块,注意课程模块中的课程高度相关性,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和提升学生专业能力。

(四)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

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,深化产教融合,创设对接产业的实践类课程,优化实践教学内容,完善实验、实训、实习、毕业论文(设计)等实践教学环节,深化能力进阶式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。

增大实践教学比重,工学类、理学类、艺术学类、教育学类专业总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占比不低于35%,其他专业不低于30%

强化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,原则上学分不少于13学分,周数不少于26周。科学合理安排认知实习、专业实习、教学实习、毕业实习、毕业论文(设计)等学时、学分。各专业毕业论文(设计)和毕业实习根据学科专业需求设置学分,需完成毕业设计的专业原则上毕业论文(设计)和毕业实习周数均不少于12周,学分均不少于6学分。

五、工作要求

(一)加强组织

各学院(部)成立专项工作组,统筹组织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。专业负责人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具体负责。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、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指导作用。

(二)广泛调研

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,广泛深入开展调研,准确把握专业发展前沿动态和同行业、同类别高校的建设状况;深入行业企业一线,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,全面了解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和知识能力结构需求。

(三)科学论证

紧扣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》,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,工科类专业需对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,邀请知名高校同行、行业企业专家、校内教师及学生代表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科学论证,并取得一致认可。

(四)突出特色

人培编制应结合办学定位和“一主体两融合八共同”人才培养模式,落实五育融通、通专融合、产教融合、交叉融合、科教融汇、开放融合,突显学校办学特色。

(五)确保质量

各学院(部)须高度重视,提高站位,全面开展专业负责人、基层教学组织、教学秘书等培训工作,各基层教学组织需围绕课程设置逻辑、教学内容等广泛深入研讨,确保编制质量。培养方案一经确定实施,必须严格遵照执行。

武院政〔202462

Copyright By ©2018 . All Rights Reserved.武汉学院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1225号 鄂lCP备10014564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