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理文件
校内文件
当前位置: 首页教务 > 管理文件 > 校内文件

【教学建设】武汉学院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

作者: 摄影: 审核: 责任编辑:教务处来源: 发表时间:2021年05月19日 11:05点击:

第一章  总则

第一条 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,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、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制定本办法。

第二条  教学团队建设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平台,充分发挥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整合与配置、课程开发与实施、教材建设与研究、教学改革与创新、社会培训服务等工作职能;发挥优秀教学团队在学校及行业中的引领作用,优质教师和专业负责人(带头人)的传、帮、带作用,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。

第二章  团队建设

第三条  学院(部)制定详细的教学团队建设规划,鼓励各实验室、教学基地、实训基地和教研室组建教学团队。

第四条  创新团队形式,将教学团队建设与科研团队建设相关联,形成与科研团队相互交融、相辅相成的组织形式,形成“学科专业带头人+教学团队”的教学队伍格局。

第五条  鼓励打破学科、专业界限,以课程体系为纽带,组建不同专业、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团队,鼓励组建创新创业类和网络在线课程建设团队等。

第六条  教学团队建设应具有明确的发展规划、良好的合作精神、有效的运行机制,在教学工作中起到示范作用。具体要求如下:

(一)团队组成

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,以专业、专业方向和课程为建设平台,鼓励学院(部)建设专业方向和课程教学团队。教学团队应具有较好的年龄、职称、学历、学缘结构,形成由教授、副教授、讲师、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并在改革与实践中起骨干作用的教学队伍。团队建设要有明确的高水平教学后备人才培养目标和培训计划,要着眼于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。

(二)团队职责

1.及时更新教学内容,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,重视实践性教学,推动在线课程建设;

2.加强科学研究与教学的结合,鼓励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;

3.注重团队教师的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,不断提升团队教师教学水平;

4.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实践、自主创新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;

5.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,积极组织编写高质量本科教材。

第七条  教学团队建设内容

(一)师德师风建设

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,以“德高为范、学高为师”为要求建立优秀教学团队,注重提高教学团队成员的师德修养和学术水准,展开各类师德培训活动。

(二)人才培养体系建设

以专业为基础的教学团队,以专业建设为载体,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进一步深化专业特色的内涵建设,培养具有较强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人才。以各类技能比赛为平台,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,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使之成为合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

(三)课程体系重构与课程建设

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构建为契机,根据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,重构专业课程体系,使之更加符合行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。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力度,鼓励课程建设与改革。

(四)实践课程建设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

改革和完善现有实训课程,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。以项目导向、任务驱动为指导思想,根据专业发展需要,对部分课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。完善实践教学规范和实施细则,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。

(五)师资队伍建设

加强教学团队师资的引进和培养,优化团队师资队伍结构。教学团队要发挥专业教师群体的力量,通过团队合作,全面提升各专业教学团队的科研和教研能力,提高各级各类教研科研课题申报数目。通过举行说课、观摩课、多媒体课件等各种教学技能比赛的方式,切实提高团队教师的教学技能,全面提升各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。开展以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为主的教研活动,通过团队教师相互学习和对外交流学习等方式,提升课堂教学质量,提升团队整体教学水平和技能。加强教学研究工作,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、专业特色、课程体系、实践课程的研究,切实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。

(六)社会服务

依靠教学团队智力和技术优势,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,组织教师广泛开展培训、咨询、研究、开发等社会服务,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。

第三章  申报与立项

第八条  按照“成熟一个、立项一个、建设一个”的原则,学校每年组织校级教学团队立项申报工作。

第九条  申报条件

(一)团队组成

教学团队以系列课程(课程群)或专业为平台,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,要潜心教书育人,德育为先。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、良好的合作精神、团队文化和梯队结构。要坚持在教学一线为学生授课,团队教授必须全员给本科生教书授课。团队能以扎实学识支撑高水平教学,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艺术,改造学习、改造课堂的能力较强。团队原则上应具有双师型结构,有来自行业、企业等一线的高水平兼职教师。

(二)带头人

团队带头人应具有高校教师高级职称,在本学科专业或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,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。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,连续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5年及以上。品德高尚,治学严谨,教书育人,具有团结、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、管理和领导能力。一名专家只能担任一个教学团队带头人。

(三)教学工作

团队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,深入持续开展教学内容、课程体系、教学方法手段创新,开设不少于5门专业课程(含实验课程);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的融合,开发教学资源,原则上建有不少于1门在线开放课程或主编至少1本相关专业教材;有效开展课程思政、专业思政建设,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取得成效。致力培养教学名师,严格遵守教学规范,推进教学工作的传、帮、带和老中青相结合,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,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,制度化开展集体教学研究活动和教学改革工作。团队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、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保障措施,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评价体系,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,教学效果良好,未发生教学事故或实验安全事故。

(四)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效

教学团队主持过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,曾获得过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、试点学院改革、一流本科课程(精品开放课程)建设、国家规划教材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(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)、实习实训基地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本科教学工程项目。团队在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至少获得过校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。团队在组织架构、运行机制、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能为其他高校培训教师提供可推广、借鉴的示范性经验。

第十条  立项程序

(一)学院(部)组织申报,经学院(部)初审后向学校推荐;

(二)教务处汇总学院(部)申报材料后,组织专家评审,报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;

(三)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结果公示无异议后,报校长办公会批准,并发文公布。

第十一条  教学团队建设期一般为三年。建设目标和要求:至少建设完成1门及以上优质在线开放课程;完成高质量教学研究论文2篇及以上;主编出版校级规划教材1本及以上;承担省级及以上教研教改项目1项及以上;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及以上。

第四章  团队管理

第十二条  教学团队采取团队负责人责任制,全面负责本团队建设的各项工作,并按目标任务组织实施。

第十三条  学校对立项的教学团队给予专项经费支持。项目经费主要用于教学改革与研究、教学交流、论文发表等。项目经费使用按学校相关财务管理制度执行。校级教学团队在建设期内成功申报高一级立项后,按高一级经费进行支持,不重复叠加。

第十四条  批准立项的教学团队每年要报送本团队书面阶段性总结。学校定期考核教学团队项目进展情况。考核内容主要包括:团队工作计划落实情况;教研教改项目完成情况;专业课程资源建设情况等。对考核未通过的教学团队要求限期改,于限期内未整改好的,将取消其教学团队建设资格,并停止划拨建设经费。

第十五条  教学团队建设期满后,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检查评议和验收。未通过验收的,由学校公布撤销,所在学院(部)不得申报下一年教学团队建设项目。

第十六条  学校优先从校级教学团队中组织申报省级、国家级教学团队。

第五章  附则

第十七条  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。

第十八条 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

 

武院政字〔202157

 

Copyright By ©2018 . All Rights Reserved.武汉学院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1225号 鄂lCP备10014564号-1